子宮內膜腺癌抹片難發現,高危險群需定期檢查
- On September 1, 2018
國內子宮頸抹片檢查普及、已大大降低子宮頸癌的發生及死亡率,但是對於子宮內膜癌的篩檢效果較差,主要是因為以傳統抹檢方式採集到的內膜細胞,數目少,且內膜細胞由子宮內掉落至陰道後,已經變性退化,判讀上較為困難。
子宮內膜癌(carcinoma of endometrium)又稱子宮體癌,是指子宮內膜發生的癌症,絕大多數為腺癌。為女性生殖道常見三大惡性腫瘤之一,發年齡為58~61歲,近年發病率有上升趨勢。
據統計子宮內膜腺癌歐美先進國家有較高發生率,但近年來國人飲食西化,婦女發生率有增高趨勢,子宮內膜腺癌的發生與人口老化,社會變遷、動情激素的濫用有關,目前國內對內膜腺癌較缺乏全面性篩檢政策,因此婦女如有不正常出血,且內膜肥厚等現象時,應立刻由婦科專科醫師做進一步診治。
家族有癌症病史、長期服用荷爾蒙製劑、肥胖、糖尿病、高血壓等高危險群女性需多加提防,建議35歲以上高危險的婦女每年應定期做子宮內膜檢查。
子宮內膜細胞可在月經第六天至第十天中發現,呈球狀團,停經後婦女若在抹片檢查中發現內膜細胞,即使細胞型態正常,也需進一步探討其出現原因。
一般而言,抹片中如發現內膜細胞原因如下:
● 服用荷爾蒙
● 使用子宮內避孕器
● 子宮內膜增生
● 子宮內膜癌
若是高危險群女性或檢查疑似有腺樣細胞病變者,可進一步做子宮內膜刮搔術,直接取樣,以便進一步判讀。
據統計停經期後延的婦女發生內膜癌的危險性增加4倍。內膜癌患者停經年齡比一般婦女平均晚6年。婦女如停經過晚或停經後異常出血都要提高警覺,應提早就醫檢查,早期發現早期診斷,掌握治療黃金時機。
作者資料
姓名:杜憶萍
職稱:普生/居禮醫事檢驗所 醫檢主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