罹癌年齡層下降 區分癌症早期徵兆 防癌行動趁年輕
- On February 10, 2020
文/杜憶萍
癌症年年蟬聯十大死因榜首,並且有年輕化趨勢,特別是15至24歲,以及25至40歲,這兩個年齡層在5年間各增加27.43%及28.6%,此階段為人生的黃金歲月,罹癌年齡下降,代表國民健康狀況降低,也顯示出國家財政及經濟重擔的隱憂。因此防癌行動須及早落實,年輕人培養健康生活型態,成年人須防癌,也須篩檢,並且儘量避開致癌物質。
◎一般常見致癌物質如下:
●香菸:80%的肺癌、咽喉癌、食道癌,40%的膀胱癌、腎臟癌,30%的子宮癌、胰臟癌,20%的胃癌發生,皆與香菸有關。除此之外,香菸也會導致肺氣腫、心臟病、腦中風,青少年吸菸比成年人吸菸,導致肺癌的機會大4倍。
●烈酒:飲酒與喉癌、食道癌、口腔癌有關,酗酒加抽菸致癌率加倍。
●檳榔:嚼檳榔者得口腔癌的機率是不嚼檳榔者的28倍,嚼檳榔、抽菸、酗酒者得口腔癌機率是一般人的123倍。
●醃漬、煙燻、燒烤的食物:可產生亞硝酸鹽,是一種致癌物。與食道癌、口腔癌、胃癌發生有關。在煙燻燒烤過程中,油脂滴入火炭中,在高溫中裂解成多環芳香烴,再隨煙燻揮發到食物中,長期吃煙燻食物有致癌危機。
不新鮮發酵的大豆食物如味噌、豆腐乳,醬油如受徽菌或黃麴毒素污染,恐怕會導致肝癌,黃麴毒素容易污染豆類、花生、玉米、穀類等。
●油炸、高脂食物:脂肪攝取量過多會增加大腸、乳房、前列腺、胰臟、膽囊、子宮內膜癌等癌症。
●高鹽食物:早期日本人胃癌罹患率是全世界最高,這是因為日本人常食用鹽醃漬食物,例如:鹹魚、鹹蘿蔔、用鹽醃漬的食物,無論蔬菜、魚類、肉類,長期食用均會增加罹患胃癌機會。
然而;癌症之所以可怕,在於太晚發現,民眾必須區分癌症早期徵兆,重視平時不太注意的老毛病,掌握癌症治療黃金時機。
一般早期發現惡性腫瘤的七大警訊如下:
●長久不癒的創痛及潰瘍
通常癌症骨轉移為多發性,其疼痛與載重關節無關,胸骨肋骨等非載重關節都是常見的骨轉移部位,如果病人進入癌症好發年齡,任何無法解釋、無法用內外科治療的慢性疼痛,都應將骨轉移列入,以免因輕忽延誤治療時機。
若皮膚上有慢性不癒的潰瘍(無論是口腔潰瘍或是皮膚潰瘍)及色澤變化時,須懷疑可能是皮膚癌,應速至醫院向專科醫師求診。
●乳房腫塊及乳頭異常分泌物
乳房發現腫塊對醫師及病患都是極大挑戰,須透過連串理學檢查,鑑別腫塊是否為惡性。一般而言,良性腫瘤較軟,界線清楚、表面平滑可移動、常為多發性;惡性乳房腫塊比較硬、界線不清楚、形狀不規則、常不可移動,多為單一硬塊,且可能造成乳頭凹陷、皮膚皺縮、或出血乳頭分泌物。
進行女性乳房纖維囊腫切片檢查時,如發現上皮增生或異形上皮增生,未來乳癌發生機率變為2至5倍,因此必須定期乳房超音波。
●久咳不癒或聲音沙啞
慢性支氣管炎的咳嗽常有濃痰,也較少有體重減輕症狀,肺癌引發咳嗽機轉,多為腫瘤刺激氣管,所以常有乾咳、咳嗽,如果合併有咳血更是警訊。喉嚨附近喉癌及甲狀腺腫瘤,最常見早期徵兆是聲音沙啞,喉癌是頭頸部預後最佳的一種,早期發現早期治療,效果最佳。
●經常出現飲食不消化或吞嚥困難
上消化道癌症最常見是食道癌及胃癌,民眾如有以上症狀又伴隨嘔吐、腹瀉或解黑便等情形,更應多加注意。
●皮膚明顯變化
皮膚的惡性病灶為:經久不癒的皮膚潰瘍傷口,好發於顏面的小丘疹,基底細胞癌生長速度慢,好發於顏面接受陽光照射處。
●解血便及排便習慣改變
●不正常的出血或是排血
不正常的出血或是排血是身體問題的警訊,當血小板數目減少或功能發生問題時,容易在四肢著力處如下肢、肩部、肘部引起皮下出血,刷牙或稍加碰撞就牙齦出血不止,或身上無故出現紫斑,許多侵犯骨髓的癌症如白血病,有血小板低下情形。
民眾應避開致癌物,多吃深色蔬菜及五穀雜糧,勤運動,以及注意癌症早期徵兆,定期接受癌症篩檢。如此必能大大減少癌症發生及早期發現早期治療。
作者資料
姓名:杜憶萍
職稱:普生/居禮醫事檢驗所 醫檢主任